2014/11/30

浸水營古道一日遊


與浸水營古道緣起於無意間取得林務局出版的百條步道摺頁。
在這番藷島上庸碌生活數十載,很想知道自己對這片山林步道知悉多少,攤開洋洋灑灑分區據點:
新竹林區:屋嘴山、冬瓜山步道,沒聽過。

中部林區:津波加山、屋我尾山(有日文音譯的感覺)、唐麻丹山、德芙蘭步道聽都沒聽過。

屏東林區:尾寮山、筏灣泰武、里龍山、石門山步道也完全無所知悉。
可以說是愈往東、南方,越陌生,尤其是嘉義屏東區塊,離台北生活圈太遠了。
ㄟ,怎麼沒有錐麓古道、瓦拉米古道?應該是林務局近出版自己的業務範圍,自問自答。

自從走過瓦拉米,我對古道便莫名產生了濃郁親切感,很想接續踩踏前人腳印,盡快將頂上古道都走上一遍。



報名的登山隊由枋寮車站集結驅車前往水底寮,左轉接185縣道,再右轉接屏198鄉道,續行至枋寮新開村大漢林道23.5公里處,抵達浸水營國家步道入口,接送的司機在此和我們告別。
登山口滿多山友集結,再往山頂方向是國軍管制大漢營區雷達站,看的出即將邁入的這條由高處下行路程滿受人歡迎。




領隊說:浸水營古道為大清帝國統治臺灣末期時所興建的東西兩岸三條通路之一,又稱三條崙古道;西起屏東枋寮鄉水底寮,越過中央山脈東下臺東大武鄉加羅坂部落。早年為原住民與漢人間進行交易的通道,也是平埔族馬卡道人移居臺東道路。1874年受日人「牡丹社事件」侵略,清廷開始感到開山撫番的重要,遂派兵開闢越嶺道。浸水營古道目前仍依稀可辨殘存遺址:「浸水營日警駐在所」、「出水坡遺址」、「姑仔崙舊社」、「浸水營清代營盤址」等處。 

古人命名步道「浸水營」,不外乎因山勢谷地雲霧繚繞,長期鬱結水露濕氣凝重,搞得走出滿腳泥濘;「出水坡遺址」望文生義代表走出水氣啦。

清代「三條崙卑南道」全長約47公里,是所有台灣橫貫中央山脈古道中越嶺點最低,坡度和緩使用率高,且使用年限最長,很難想像這古道穿越大航海、荷蘭、清朝、日治各個時代,各人種、族群在此古道東、西兩端遷徙、奔逃、軍事、貿易、郵遞、傳教或與南台各番社連絡。除了人類,古道也是台灣獼猴、山羌、穿山甲、藍腹鷴自在活躍的所在,我們確實途經好長一段滿是孔洞區塊,證明了夜行動物穿山甲的存在。
只是遺憾仍舊無緣與藍腹鷴、山羌見上一面。







走在幽靜鬱鬱蒼蒼林道,陽光偶而篩落樹蔭,無法辨識沿途樹種,但很確定沒有規劃整齊復育柳杉群,中藥家族出身領隊提醒地上好多草本中藥材,另此處光蕨類也有300種以上,為全省之冠。公告的國家步道16公里健行路線,全程遮蔽涼亭僅兩處,洗手間當然付之闕如。資深公民一行人走走拍拍,「姑仔崙舊社」集結休憩後,我獨自稍快走到台東姑仔崙吊橋,眼前是開闊的河岸,一旁矗立著「浸水營清代營盤址」告示,依舊沒有洗手間蹤影。一旁涼亭內三兩山友休憩,我疾步穿越吊橋,感覺天色向晚。






再往前行一段落,五點二十分,不過半個鐘頭左右,天色由明轉暗,直到伸手不見五指。我只能坐在大石上,等待領隊和其他隊友。的確,由五點半到全隊平安摸黑走出登山口七點半,耗時兩個小時。
冥黯黝黑南部山間,赫然的步出登山口,接受等待司機大哥們的溫暖相迎,真是一種奇妙的感覺。




領隊解釋: 原本健行終點為姑仔崙吊橋,今年夏天颱風破壞了姑仔崙吊橋前道路,致使接駁車無法開入河道內,只得選擇高繞另闢接駁點。
歡呼整隊上車,司機大哥們環繞疾駛下山,聽著叮叮咚咚聲響,大家的手機陸續與文明世界連上線,耳朵聽著領隊繼續談論墾丁歷史,很快的,心裡閃過一個重要結論:秋冬山林活動明度優異手電筒、登山杖是必備基本款;雖然,我眼皮都闔上了,耳朵還間續流入領隊不停口的話語。
活動還沒完哩,司機還要送大夥兒到枋寮火車站解散,任務才算完成。所有人都還沒吃晚飯,我看看手錶八點左右,還疾馳前往枋寮公路上,好一個充實的南部古道健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