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30

漫步恆春城


國境之南恆春半島東面太平洋,西臨台灣海峽,南面巴士海峽,氣候溫暖,四季如春,墾丁長年為國人隱世、隔絕現實的歡樂度假領地。
確實,往年我由北部前往墾丁,經常由高雄駕車直接殺到墾丁投宿點,恆春僅是呼嘯而過的路過小鎮,我從不曾停留張望,甚至停下來補給。
這回因參加阿朗壹古道健行,出發點由恆春開拔,因此有了暫留古城,好好盡看的機緣。

位處恆春半島南端恆春古城,古名「瑯嶠」,為排灣族語「蘭花」的意思,也聽說從前此地遍布蝴蝶蘭。西元1874年清同治年間,恆春半島發生牡丹社事件,沈葆楨奏請清廷於瑯嶠設縣並築城牆抵禦番外攻擊,為屏東設下最早縣治;又因四季如春的季節特色,沈葆楨順手改名為「恆春」。
其實,也該感謝魏德聖導演取景,不僅讓恆春能見度更高,也吸納了更多日本、港客影迷按圖索驥穿梭古城。


由高鐵高雄站出閘,購買墾丁線台灣好行來回票到順利入座不到一個小時,平日滿載的客運搖晃掠過枋寮、枋山、楓港小鎮,好像回憶也逐漸甦醒。抵達恆春轉運站,店家簇擁,附近南門圓環車流不斷,非常熱鬧。


找到投宿地卸下行李,開始徒步探尋四座古城門以及殘存的圍牆遺跡,古城真的好小。東門邊豎孤棚,不能過的西門以及綠色郵筒電影場景、古早味在地麵包店,再逛到菜市場買水果,三山國王廟、白羊道麻糬、電影場景阿嘉的店”“郵局”…,滿街的綠豆蒜鴨肉冬粉扛棒提點此地特色料理,更無意間找到巷內鴨肉冬粉人氣店鄉村,吃了幾晚南台灣好口味。



鄉村鴨肉飯 + 滷味


出發前我選擇預訂東門附近民宿,距離轉運站步行10分鐘步程,沿途經過鎮公所、衛生局、消防隊等政府單位,是條很棒的椰子綠樹寧靜道路。

我以為投宿古城該是個僻靜澄心的選項,其實不然,完全忽略了季節因素;每年九月到次年三月,來自西伯利亞的東北季風順著挺拔中央山脈往南直下恆春半島,由於山脈陡降,季風依地勢加速拂向海面,形成強勁知名的「落山風」。
有國境之南飽滿陽光灌溉的九重葛,努火衝冠沖天炮長相很是艷麗。


入住第一晚二樓窗外呼吼狂風,像極了盛夏時分颱風的肆虐哭號。可憐對面那株香蕉,狂風不斷撕捲它漂亮的蒲扇,在此地落第生根,除了要耐曬不怕黑,還得要耐渴、耐鹽霧、耐強風席捲的盤地抓根本領特優才行。
我想起了陳達傳唱”月琴”裡的歌詞,很甘願的認分點頭。

以前聽說的半島上特產標誌如瓊麻、洋蔥、馬鈴薯….等旱作,古城裡看不著,也感受不到。
倒是自宅民宿、吃食店、新落成農會飯店、機車出租店街衢滿滿是,道盡了靠海吃海,作為墾丁渡假大鎮鄰居補給角色註解。


 



交通方式: 高鐵高雄站~墾丁好行(客運來回票:$650)~恆春轉運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