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30

浸水營古道一日遊


與浸水營古道緣起於無意間取得林務局出版的百條步道摺頁。
在這番藷島上庸碌生活數十載,很想知道自己對這片山林步道知悉多少,攤開洋洋灑灑分區據點:
新竹林區:屋嘴山、冬瓜山步道,沒聽過。

中部林區:津波加山、屋我尾山(有日文音譯的感覺)、唐麻丹山、德芙蘭步道聽都沒聽過。

屏東林區:尾寮山、筏灣泰武、里龍山、石門山步道也完全無所知悉。
可以說是愈往東、南方,越陌生,尤其是嘉義屏東區塊,離台北生活圈太遠了。
ㄟ,怎麼沒有錐麓古道、瓦拉米古道?應該是林務局近出版自己的業務範圍,自問自答。

自從走過瓦拉米,我對古道便莫名產生了濃郁親切感,很想接續踩踏前人腳印,盡快將頂上古道都走上一遍。



報名的登山隊由枋寮車站集結驅車前往水底寮,左轉接185縣道,再右轉接屏198鄉道,續行至枋寮新開村大漢林道23.5公里處,抵達浸水營國家步道入口,接送的司機在此和我們告別。
登山口滿多山友集結,再往山頂方向是國軍管制大漢營區雷達站,看的出即將邁入的這條由高處下行路程滿受人歡迎。




領隊說:浸水營古道為大清帝國統治臺灣末期時所興建的東西兩岸三條通路之一,又稱三條崙古道;西起屏東枋寮鄉水底寮,越過中央山脈東下臺東大武鄉加羅坂部落。早年為原住民與漢人間進行交易的通道,也是平埔族馬卡道人移居臺東道路。1874年受日人「牡丹社事件」侵略,清廷開始感到開山撫番的重要,遂派兵開闢越嶺道。浸水營古道目前仍依稀可辨殘存遺址:「浸水營日警駐在所」、「出水坡遺址」、「姑仔崙舊社」、「浸水營清代營盤址」等處。 

古人命名步道「浸水營」,不外乎因山勢谷地雲霧繚繞,長期鬱結水露濕氣凝重,搞得走出滿腳泥濘;「出水坡遺址」望文生義代表走出水氣啦。

清代「三條崙卑南道」全長約47公里,是所有台灣橫貫中央山脈古道中越嶺點最低,坡度和緩使用率高,且使用年限最長,很難想像這古道穿越大航海、荷蘭、清朝、日治各個時代,各人種、族群在此古道東、西兩端遷徙、奔逃、軍事、貿易、郵遞、傳教或與南台各番社連絡。除了人類,古道也是台灣獼猴、山羌、穿山甲、藍腹鷴自在活躍的所在,我們確實途經好長一段滿是孔洞區塊,證明了夜行動物穿山甲的存在。
只是遺憾仍舊無緣與藍腹鷴、山羌見上一面。







走在幽靜鬱鬱蒼蒼林道,陽光偶而篩落樹蔭,無法辨識沿途樹種,但很確定沒有規劃整齊復育柳杉群,中藥家族出身領隊提醒地上好多草本中藥材,另此處光蕨類也有300種以上,為全省之冠。公告的國家步道16公里健行路線,全程遮蔽涼亭僅兩處,洗手間當然付之闕如。資深公民一行人走走拍拍,「姑仔崙舊社」集結休憩後,我獨自稍快走到台東姑仔崙吊橋,眼前是開闊的河岸,一旁矗立著「浸水營清代營盤址」告示,依舊沒有洗手間蹤影。一旁涼亭內三兩山友休憩,我疾步穿越吊橋,感覺天色向晚。






再往前行一段落,五點二十分,不過半個鐘頭左右,天色由明轉暗,直到伸手不見五指。我只能坐在大石上,等待領隊和其他隊友。的確,由五點半到全隊平安摸黑走出登山口七點半,耗時兩個小時。
冥黯黝黑南部山間,赫然的步出登山口,接受等待司機大哥們的溫暖相迎,真是一種奇妙的感覺。




領隊解釋: 原本健行終點為姑仔崙吊橋,今年夏天颱風破壞了姑仔崙吊橋前道路,致使接駁車無法開入河道內,只得選擇高繞另闢接駁點。
歡呼整隊上車,司機大哥們環繞疾駛下山,聽著叮叮咚咚聲響,大家的手機陸續與文明世界連上線,耳朵聽著領隊繼續談論墾丁歷史,很快的,心裡閃過一個重要結論:秋冬山林活動明度優異手電筒、登山杖是必備基本款;雖然,我眼皮都闔上了,耳朵還間續流入領隊不停口的話語。
活動還沒完哩,司機還要送大夥兒到枋寮火車站解散,任務才算完成。所有人都還沒吃晚飯,我看看手錶八點左右,還疾馳前往枋寮公路上,好一個充實的南部古道健行。



















嘉義小旅行


應該是今年KANO熱映,勾起了我走入嘉義街市的好奇。

其實,依手上拿著旅書指路順著車流匯入中山路、中正路,走入樓高巷窄井字巷道,少了陽光直射密密麻麻街屋,許多令人困惑圓環前過街停等車流的進退秩序;有人講嘉義有點封存歷史在某一刻的味道,我頗能體會。


整個小小城市澎湃連結著幾個市集的脈搏,典雅單幢老街屋、漂亮鐵窗花,好多好多還徐徐吐納生息亭亭佇立街角。

走到共和路、民族路口大圓環,突然間有種恍然大悟感受。
我深深覺得,很久以前,坦白精確的說,數十年前我來過這裡,一直都沒變的圓環,有點空曠,荒涼感喚醒我的記憶。

說到嘉義,沒人或忘他與阿里山的連結,可是說到底,嘉義到底還有什麼烙印普羅常民深刻印象?

很鄉下,窮鄉僻壤!
火雞肉飯,滿街不同扛棒火雞肉飯食堂。
方塊酥,新港飴!(錯,新港是新港。)
日出、雲海、森鐵等五奇+月台便當!
幽山角落裡一葉蘭和山葵。
看見台灣紀錄片裡俯瞰祝山站危顫顫模樣。
陳澄波!對,若果畫家描繪嘉鄉景致,每幅都能找出對照實景,連角度、景深、比例、滄海桑田點滴增減都能一一提點,該有多好。

其實,看市府是朝這方面著手了,走在前往陳澄波紀念館途中,中正公園路邊就不斷停下來欣賞 記憶畫家的複製畫架。

想來陳澄波之於嘉義是個格外光榮印記。

嘉義市區雖不大,一個午後的漫步噴水池、中正路、東市場、蘭井街、劉里長火雞肉飯、畫家故居冰果室、檜意森活村、北門車站、許世賢故居前眺望..亦感盡力了。

我喜歡噴水池旁矗立高大,有點突兀進逼水池的土銀、一銀,那彷彿有種將時空定格在40年前的魔法,讓人意猶未盡。
哪位導演,劇務有這種能耐、壯志雄心?

也欣賞空蕩蕩巷內兩層矮樓各式木拉門、玻璃窗花模樣,一棟棟黑色屋瓦,我不禁懷疑這城市似乎保存的比台南大多區塊還完整。

東市場區塊走跳免不了都是吃食交易的,走到中山、中正路、民族國小圓環旁好像還是這種印象。


感情嘉義人僅從事餵飽他人的唯一天職?
我還沒來得及試吃砂鍋魚頭呢?

三角窗畫家故居冰果室  
雖然肚子很飽   還是好吃!


 這張競選照真的很美,相當程度的美化市容。(完全沒酸味 誠心覺得好)

火車調頭機關

仍運轉中的 森鐵北門車站




檜意森活村


劉里長火雞肉飯,亭仔腳旁非常專業的排隊點餐、收費程序。

交通:高鐵太保站~台灣好行:北港祈福線~北港~嘉義市(搭乘客運)

漫步恆春城


國境之南恆春半島東面太平洋,西臨台灣海峽,南面巴士海峽,氣候溫暖,四季如春,墾丁長年為國人隱世、隔絕現實的歡樂度假領地。
確實,往年我由北部前往墾丁,經常由高雄駕車直接殺到墾丁投宿點,恆春僅是呼嘯而過的路過小鎮,我從不曾停留張望,甚至停下來補給。
這回因參加阿朗壹古道健行,出發點由恆春開拔,因此有了暫留古城,好好盡看的機緣。

位處恆春半島南端恆春古城,古名「瑯嶠」,為排灣族語「蘭花」的意思,也聽說從前此地遍布蝴蝶蘭。西元1874年清同治年間,恆春半島發生牡丹社事件,沈葆楨奏請清廷於瑯嶠設縣並築城牆抵禦番外攻擊,為屏東設下最早縣治;又因四季如春的季節特色,沈葆楨順手改名為「恆春」。
其實,也該感謝魏德聖導演取景,不僅讓恆春能見度更高,也吸納了更多日本、港客影迷按圖索驥穿梭古城。


由高鐵高雄站出閘,購買墾丁線台灣好行來回票到順利入座不到一個小時,平日滿載的客運搖晃掠過枋寮、枋山、楓港小鎮,好像回憶也逐漸甦醒。抵達恆春轉運站,店家簇擁,附近南門圓環車流不斷,非常熱鬧。


找到投宿地卸下行李,開始徒步探尋四座古城門以及殘存的圍牆遺跡,古城真的好小。東門邊豎孤棚,不能過的西門以及綠色郵筒電影場景、古早味在地麵包店,再逛到菜市場買水果,三山國王廟、白羊道麻糬、電影場景阿嘉的店”“郵局”…,滿街的綠豆蒜鴨肉冬粉扛棒提點此地特色料理,更無意間找到巷內鴨肉冬粉人氣店鄉村,吃了幾晚南台灣好口味。



鄉村鴨肉飯 + 滷味


出發前我選擇預訂東門附近民宿,距離轉運站步行10分鐘步程,沿途經過鎮公所、衛生局、消防隊等政府單位,是條很棒的椰子綠樹寧靜道路。

我以為投宿古城該是個僻靜澄心的選項,其實不然,完全忽略了季節因素;每年九月到次年三月,來自西伯利亞的東北季風順著挺拔中央山脈往南直下恆春半島,由於山脈陡降,季風依地勢加速拂向海面,形成強勁知名的「落山風」。
有國境之南飽滿陽光灌溉的九重葛,努火衝冠沖天炮長相很是艷麗。


入住第一晚二樓窗外呼吼狂風,像極了盛夏時分颱風的肆虐哭號。可憐對面那株香蕉,狂風不斷撕捲它漂亮的蒲扇,在此地落第生根,除了要耐曬不怕黑,還得要耐渴、耐鹽霧、耐強風席捲的盤地抓根本領特優才行。
我想起了陳達傳唱”月琴”裡的歌詞,很甘願的認分點頭。

以前聽說的半島上特產標誌如瓊麻、洋蔥、馬鈴薯….等旱作,古城裡看不著,也感受不到。
倒是自宅民宿、吃食店、新落成農會飯店、機車出租店街衢滿滿是,道盡了靠海吃海,作為墾丁渡假大鎮鄰居補給角色註解。


 



交通方式: 高鐵高雄站~墾丁好行(客運來回票:$650)~恆春轉運站 

旗山小旅行


此行恆春半島旅遊尾聲,我夾了旗山、美濃客庄一日旅行作做銜接台南的中繼點,滿足未曾到訪這個區塊的空白。

客運抵達旗山客運站,詢問站務員旗山老街方向,寄放好行李,便開始了老街的輕鬆散步。有點訝異這個不常在日常生活、新聞裡聽聞的小鎮,竟比小時候即聽聞美濃客庄更熱鬧,商業人流都更興隆。


中山路口第一個景點,當然是興建於1911年融合維多利亞與哥德風格,有人稱為擬洋風建築,漆著淺色外漆素樸典雅的旗山車站。火車站於西元1978(民國67)全面停駛,往日它可是載運量、業績功德無量的人貨轉運點,可惜目前僅存坐落三岔線的醒目站體軀殼,鐵支路、號誌、月台…都盡付想像中了。


旗山車站斜對面三角窗位置,就是深具特色石拱圈迴廊屋,老街咖啡雅座提供外地遊客最佳的旗山車站拍攝休憩點。

續行中山路,走過旗山農會、彰化銀行,兩側巴洛克樓屋山牆浮雕越來越華麗精彩,原來過往輝煌的華麗年代也曾駐足此地。放眼兩側目前商家,很多經營餐飲小食鋪,更感受這裡與菜場的若有似無連結。




走到靜巷岔路往裡探看,藍灰色長屋看來寧靜典雅,對面空地上有小學生活動,原來是旗山國小。我走近拍照,訝異於學校禮堂的優雅清秀。
返北後我上網調查,旗山國小歷史悠遠,日治時期即為蕃薯藔公學校。明治31年創立,首任校長萬羽三次郎。

初始,蕃薯藔公學校即在當地人訴請下兼收內地人子弟,為混合教學階段。爾後臺灣總督府實施內臺子弟分流教學,蕃薯藔公學校轉為純臺灣人子弟學校。
穿過靜巷底端武德殿正維修中,緣慳一面。




繼續往前,來到另一所重要學校:鼓山國小。其實,鼓山國小幾年前也已遷校了,校地目前改為旗山生活文化園區。
轉運站員工口中稱許的旗山最佳的旅遊景點,校舍外牆漆上黃橘相間油彩顯得格外活潑,又貼近行銷主題:香蕉外皮色澤。成排教室一間間改成主題展間,談論主題當然是旗山主力產業:香蕉的前世今生囉!將香蕉育苗、播種、防蟲害、收成準備等工序,香蕉創意美食、旗山鐵道路線,向外地遊客一次說分明。
圓拱迴廊內也有咖啡雅座,室外燦爛陽光下迎風搖曳的,也依舊是蕉樹蒼綠長葉。

散步中山路能不斷路過老屋整理後典雅食堂,旗山老街真令我驚豔。










旗山聖若瑟天主堂


交通方式:墾丁好行~高鐵左營站~旗山(國道快捷公車)~美濃~旗山(17:10最末班次)~台南火車站(高雄客運)